作者:思域
来源:首条财经——首条研究院
疫情冲击,又迎“315”大考。网约车企的心情想必五味杂陈。
比如易到用车,就有梦幻遭遇。
两登黑榜背后
先因用户乘车发生交通事故,并推卸责任,登上运营商财经网发布的“2020年315出行平台质量榜”。
后又获2019年“共享出行”行业金虾奖获得者。
颁奖单位聚投诉给出的理由为,2019年,易到用车在其平台有效投诉量453件,主要涉及问题有“余额无法使用、无法退款”“司机无法提现”等,其中14件投诉获得解决,解决率为3.1%。2019年2月20日,因“通过登记的住所或者经营场所无法联系”,易到用车的运营主体北京东方车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车云”),被列经查异常名录。
公开信息显示,易到用车成立于2010年5月,是全球最早的网约车平台之一。客户端拥有易达+、舒适+、商务+三大车型,目前公司业务覆盖国内外190余座城市,拥有超4000万用户和600万车主。
易到官网显示,作为智能交通和汽车分享理念的引领者,凭借“高素质司机、高素质乘客和高品质车辆”,易到在业内拥有良好口碑。
然两登黑榜,还是让其口碑论和引领者形象打脸。
海量投诉、诉讼
何以至此呢?
早在2019年11月,易到用车就曾因违规经营被上海市道路运输局加入“严重失信黑名单”
天眼查显示,截止2020年3月10日,易到用车法律诉讼共251条,与上述相似的案件不在少数。
相比诉讼,平台投诉量更为可观。
截至3月17日16时,黑猫投诉上有关易到用车投诉量达到1115件。问题也是五花八门,涉及霸王条款、无法提现、莫名扣费、不开发票、擅自涨价,里程数存疑等。
早在2018年,易到用车就被集中爆出信任危机:多地用户无法打车,司机也无法提现。
2019年,易到用车再次站上风口。据中国广播网报道,有多位用户发现,易到用车在没提前告知消费者情况下突然提高起步价、里程费及时长费用。
而据红星新闻报道,易到用车最终结算费用比行驶前预估的价格高了40%。疑似在乘客行驶路线上做手脚以提高车费;此外,有用户还表示,易到单方面规定用户不可用账户余额全额支付订单,涉嫌将消费者账户内余额变相归零。
一些问题仍在延续。
2020年2月19日,消费者“1016094693”向黑猫投诉平台反映:“我是易到客户,陆续存了很多钱,可近两年打车越来越困难,甚至叫不到车,所以申请退款,客服也答应了,但已一年仍杳无音讯。如今易到又私自改变政策,存款只能配送比例消费,且比例很低。
2月24日,一匿名用户向黑猫投诉称,从加入易到用车到现在一直提现未果,我们自己出车出油出人力,这可都是血汗钱啊!望政府予以重视,帮我们讨回血汗钱。
3月16日,用户在黑猫投诉称,易到用车霸王条款,混合支付余额只能支付不到30%,车费远远高于打车,用户根本用不到车费。
事实上,有网友透露,易到用车没有人工服务,电话根本打不通,不少乘客最终没办法正常退款。
北京中银律师事务所律师李一表示,若双方已形成合同关系后,易到用车单方更改支付方式,且未经消费者同意,则此行为不合理。易到用车构成违约,应承担违约责任。
同病相怜
这种薅羊毛行为,也出现在司机端。
3月13日,用户在黑猫投诉称,2019年在易到平台跑网约车,跑了几天后发现不能提现,在此期间多次与易到客服沟通,客服说是系统升级让我先报名登记,等系统升级完成后再通知提现,但现在已经过去一年仍然无法提现,平台客服也联系不上,希望平台能马上处理。
3月16日,用户在黑猫投诉称,2013.12.13加入易到用车公司。在去年2019年账户余额一直无法提现,拨打易到用车客服电话无法接通或无人接听,诉求易到用车全额提现。
实际上,早在2017年,司机们就已出现提现难问题。2018年8月起,又出现佣金无法正常提取现象。
彼时,易到用车也进行了不少努力。
2019年1月25日,易到用车发布了“关于车主延期提现的说明”。据悉,上述“混合支付”方式,就是其保障车主提现的一大措施。
2019年3月,易到用车发布内部信称,线上支付功能只是自救第一步,接下来还将通过调整部门职能,多方面考核指标,推出新的策略。
2019年5月,易到用车又公告称,已开启新一轮的车主提现,车主提现将在十个工作日内分批解决。
然2019年10月,有媒体爆出,易到运营主体东方车云存款已被冻结,公司账户可用余额不足2000元人民币。公司已被相关部门列入异常名录,公司已是失联状态。
一地鸡毛
资料表明,北京东方车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5月,注册资本为1210万人民币,共有4位股东,王菲持股33.82%,为最大股东。
天眼查数据显示,2019年10月12日,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执行裁定书显示,确认东方车云名下有银行存款,但均已被他案冻结。
2019年10月23日,东方车云又被北京市东城区统计局给予警告及罚款2万。原因为违反《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第九条第二款的规定,已构成提供虚假经济普查资料的违法行为。
2020年2月3日,东方车云新增2条被执行人信息,累计执行标的33751。
此外,易到用车法定代表人、董事长兼总经理王菲还被下达限制消费令。到2020年1月,王菲新增15条限制消费令,累计限制消费令99条。
显然,无论从哪一角度看,易到用车这个网约车鼻祖都已是一地鸡毛。
资金困境下的模式裸泳者
资金链的断裂,或是一个重要考量。
现在有多颓废,曾经就有多风光。天眼查显示,易到用车共经历了11轮融资。资本热度可见一斑。
下坡路,与2015年的一场入股有关。
相关资料显示,2015年10月,乐视用7亿美元买下易到用车70%股份,取得控股地位。半年后,乐视资金危机爆发易到用车深受牵连。
2017年6月,易到用车再次易主,韬蕴资本成为其控股股东。
韬蕴资本很快发现,由于乐视的前后操作,易到整体负债由乐视承诺的20余亿元飙升到近50亿元。
此后,易到用车还尝试与阿里、顺丰寻求合作,但都不了了之。
除了乐视坑,易到用车步入窘境,也与其模式有很大关系。
一位互联网分析师表示,“易到用车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仅仅是将过去租车用车的需求,通过网络进行长尾收纳,加上原本这个赛道不宽,势必让其资金链一直紧张。对易到用车来说拓宽赛道,而不是用花式‘扣押金’的方式去寻找增量市场,才是关键。”
上述言论,可谓一语中的。专家表示,四新经济与消费升级共振,互联网出行平台蓬勃发展,但也不乏违规经营、粗放谋利的野蛮生长。而这种火中取粟、自毁长城,大多与营利压力、资金困境有关。长久以来,规模打法让多数从业者烧钱扩张,却一再忽视产品质量与口碑体验,导致企业大而不强、快而不稳,变成一只只吞金巨兽。即使是贵为头部企业的滴滴,也深受此困。
问题在于,易到用车的实力护城河远没滴滴那般强大。当行业洗牌加剧时,内部问题加速暴露,裸泳者之态也就不足为怪。
嘀嗒“紧随”
10年的老炮知名企业,沦为黑榜常客、违规老赖,着实令人唏嘘。
如此前车之鉴,值得反思。比如同样站上风口黑榜的嘀嗒出行。
因违规收集用户信息,嘀嗒出行登上运营商财经网发布的“2020年315出行企业违规榜”。
而就在上月,嘀嗒出行还因违反北京市有关“疫情防控期间,暂停出入北京顺风车业务”要求,被约谈责令整改,关停该业务。并因未取得经营许可擅自从事网约车经营活动,处以15万元罚款。
值得注意的是,跨城出行一直是顺风车领域的敏感地带,平台、车主、乘客如何承担责任,在法律上也是灰色地带。
因此,2019年11月,交通运输新业态协同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对滴滴出行、首汽约车、神州优车、曹操出行、美团出行、嘀嗒出行等平台公司进行了提醒。
相关部门表示,必须以驾驶员自身出行需求为前提,事先发布出行信息,由出行线路相同的拟合乘人员选择合乘车辆。顺风车行为必须不以营利为目的,仅与搭乘人员分摊部分出行成本或免费互助。严禁以顺风车名义从事非法营运,对每车每日的合乘次数要有一定限制,符合所在城市的交通出行常理。
东南大学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顾大松表示,顺风车已被定性为非商业盈利性质行业,这个领域不能被当成主营商业盈利目标来做。
值得注意的是,嘀嗒出行CEO宋中杰曾表示,未来希望公司从衍生业务中寻找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与出租车行业合作,把出租车车内车身做成广告平台,以广告收入分成增收。
同时,出租车一定是移动电商的场景,特别是定制车货架的合理摆放也有想象空间。
问题泥潭
疫情期间的违规打法,并非个例。梳理往期表现,嘀嗒出行也似易到一般,问题投诉不断。
比如信息安全。2019年9月,嘀嗒出行因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问题,嘀嗒出行被工信部点名批评。
无论噱头与否,业内人士表示,嘀嗒出行此次融资上市,存有向滴滴挑战的可能性。
目前,嘀嗒出行业务主要为顺风车和出租车,与滴滴的业务范围相似。
2018年的两起安全事故,让滴滴暂时下线,嘀嗒出行迎来弯道机会。
易观千帆数据显示,滴滴下架前,2018年4月,滴滴出行APP以1.14亿的月活排名第一,嘀嗒出行以675.02万月活占第二。2019年第三季度,滴滴出行为11837.8万、嘀嗒出行为1587.3万。
换言之,滴滴顺风车下线期间,嘀嗒顺风车的订单量翻了10倍。
不过,随着滴滴强势回归,重获了不少市场信任。不少用户开始用脚投票。
这一点市场用户表现明显,不止一位顺风车“重度用户”向首条财经表示,滴滴顺风车上架后,嘀嗒少用了不少。
自然,这让嘀嗒出行倍感压力。
不过,更可怕的在于,种种迹象表明,痛病思痛的滴滴打车正在回归产业初心,尤其是对产品安全、服务品质的一系列换新迭代,凸显了一份高质量深耕的责任心、敬畏心、精进感。
这些显然是嘀嗒出行所欠缺的,也恰恰是当下多数从业者的命根。
2020年伊始,嘀嗒出行CEO宋中杰提出了 “出租车.新出行”理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技术,大数据和新模式,对传统巡游出租车的服务体验,运营效率,管理效率,监管水平进行革命性和系统性创新。
不难发现,嘀嗒出行也在不断融合创新,同时这种进军传统出租领域的一盘大棋,也可看出其雄心野心。疑问在于,这是否又是一次跑马圈地?资金压力几何?是否会再次衍生更多问题漏洞呢?
放眼行业,早期粗放扩张、野蛮生长的第一阶段已经结束。行业正在进入强监管、稳发展、重品质、讲合规的新拐点期。
一张拼耐心、拼匠心、拼初心、拼创新力、拼责任感的大幕已经拉开。以何角色示人,将是行业的一道核心思考题,也是企业价值的新分水岭。
以此来看,无论上市融资还是出租布局,嘀嗒出行都还有更重要的补短板事情要做。
前有滴滴的强敌环伺,后有易到的问题之鉴,个中取舍,考验着嘀嗒及宋中杰的大智慧。首条财经也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