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以及国际经济形势低迷的双重影响,最近几个月,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下跌,目前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已经从年初每桶70美元左右下跌到了每桶35美元左右,跌幅超过50%,并仍有进一步下跌的风险。受此影响,近期我国成品油价格也出现了较大跌幅,其中92号汽油在许多地区已经降到了每升6元以内。
油价下跌对于大部分老百姓以及企业来说是比较有利的,能进一步降低它们的出行以及生产成本。但是,最近也有一位财经方面的专家表示,油价的暴跌不利于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创新与发展。对于这样的言论,车叔显然是不认同的,至少按照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的现状来说,油价暴跌的影响微乎其微。为什么这样说?听车叔细细道来。
低质高价,涉足新能源的目的都不单纯
众所周知,我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可以说是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但不要忘记,我们也是一个拥有14亿居民的人口大国,在此庞大基数下,任何资源的人均拥有量都会少的可怜,石油方面更是如此,因此国家每年都会从世界各地进口大量石油。为了降低我国石油需求对外依赖、为了减少大气污染做好节能减排,并希望进一步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实现民族汽车工业对欧美的弯道超车,近几年国家推出了许多优待政策以及专项补贴,用于促进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
国家的思路目的很明确,方法也很直接,尤其是专项补贴的方式能极大促进企业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决心。不过,现实情况就没那么简单了。在国家实现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后,大批车企开始涉足这一新的领域。刚开始很好,大家都按部就班的造车,摸着石头过河,毕竟谁也没有经验。但随后一些车企开始耍心机,投机取巧。简单来说就是以最小的研发成本,推出一款价格不低的纯电动小车,一方面可以直接获得国家的补贴,另一方面消费者也能承受购买,至于产品力怎么样,看看下面的图片就知道了。
这样的产品并不是个例,并且这其中有许多车型仍是根据现有燃油车平台改造而来,毫无新能源方面的技术优势,续航里程很短,最重要的是安全性非常差,有的产品和“老头乐”代步车没有本质区别。好在随着消费者逐渐看透它们的本质,很快这些低质高价的新能源汽车淡出市场消声匿迹。
然而投机取巧的人并未死心,它们开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打着互联网造车的大旗,大力宣传造车新势力的“强大”研发实力,以及产品的科技属性,殊不知它们的产品并没有核心技术,只是依靠供应商的实力,或者是在人机交互系统方面做出一些个性化的定制,仅此而已。更重要的是,这些“造车新势力”的造车成本非常低,依靠代工生产模式,贴标生产汽车,卖出一辆就能获得国家补贴,与此同时,它们还可以轻轻松松获得数亿元的融资,可以说融资目的大大高于科技研发,在这样鱼龙混杂的新能源汽车领域,谈技术创新似乎成为了一句空话。
用高油价倒逼新能源市场发展,本身就是一种畸形
发展新能源汽车必然要经历一段过渡期,在这段时间里,鱼龙混杂在所难免,但无论他们怎样发展,最终活下来的车企,相信一定是真正有实力、有创新精神的车企。并且,这些车企能依靠自身本领吸引消费者,利用产品魅力让消费者购买,这才是正确的发展之道。所以对于专家的言论:油价下跌不利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车叔再一次表示不认同。
在汽车消费领域,用车成本从来都不是消费者最看中的一个方面,更不足以左右消费者的购车选择。尤其是在2020年,消费者的购车目的早已从成为有车一族,提升到了更高生活品质需求的阶段。
消费者购车是为了让自己的出行更时尚、与众不同、更有品质,而新能源汽车在这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无发动机噪音,更高的科技属性,更前沿的产品魅力,这才是吸引消费者的关键点。最重要的是,目前新能源汽车虽然用车成本要比燃油车便宜,而实际裸车价格,要比同级别燃油车高出许多,综合来看,使用成本几乎和燃油车一样。所以,总的来说用高油价倒逼新能源市场发展,毫无道理,也是一种畸形言论,只有企业依靠创新能力,用出色的产品吸引消费者购买,才是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之道。
车叔总结
对于这位专家的言论车叔实在不敢苟同,我相信对于热爱汽车行业的多数人来说,应该和我是一样的看法。新能源汽车的创新与发展不仅需要国家政策扶植与帮助,更需要每一个有良心的“汽车人”脚踏实地的开拓创新,并且要打破传统车企的条条框框,摆脱束缚,就像特斯拉一样。不过,国内车企想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对国外汽车品牌的弯道超车,仍需“天时地利人和”,但目前“地利”依旧尚缺,用车环境的复杂程度以及配套设施的不完善,仍制约着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决心。因此,真正新能源汽车时代的来临,还尚待时日。